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中财所,但是由于大部分脑卒中(中风)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,因此,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最佳途径还是预防,特别应强调一级预防。
据2013年全球疾病负担(GBD)研究,超过90%的脑卒中是由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所致,超过75%的脑卒中患者可以通过控制代谢和行为风险因素来减少其发生。
这个病真的很“伤脑”!
平均一个人大脑大约有860亿个神经元!
一次大面积的脑梗,每分钟有190万个神经元不可逆的死亡!
卒中死亡人数165万;约有1/4至1/3可能在2-5年内复发!
脑中风“偏爱”10种人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展开剩余82%盘点10大危险因素
55岁以后更易发生中风
每一种危险因素都要警惕
前5大因素发病均超过10%
1. 有高血压的人
占全部危险因素的34.5%以上。现代人工作压力大,血压容易波动,不重视血压监测,很容易长期高血压而不自知,突然中风才发现病情。
无论老人还是年轻人,最好家里都要备一个血压计,早晨起床测一下血压,血压高于140/90mmHg就要及时到医院看看。
2. 不爱运动的人
占全部危险因素的28.5%以上。很多人认为“不运动”不是病,其实,“不运动很危险,”大多数西方人喜好运动,天天锻炼,所以他们脑卒中控制得不错。
3. 大肚腩的人中财所
占全部危险因素的26.5%以上。有研究指出,在肥胖程度一样的情况下,男性腹部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3~5倍,女性腹部肥胖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也大大增加。
4. 血脂异常的人
占全部危险因素的24.5%以上。专家提醒,预防脑卒中,要关注低密度脂蛋白的数值。
5. 吸烟的人
占全部危险因素的18.9%以上。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功能紊乱,血栓生成增加,炎症反应加强,增加冠心病、高血压病、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。
烟草使用与卒中之间存在明显的剂量反应,即吸烟数量越多,卒中风险就越高。
戒烟2年之后的卒中风险显著降低,戒烟后5年可达到非吸烟者的水平。
除了以上五种因素之外,糖尿病、酗酒、压力过大、失眠、抑郁症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。
预防脑卒中不能没有“他”
预防脑卒中的关键之一【他汀】降低“坏”胆固醇LDL-C
添加图片注释,不超过 140 字(可选)
防治脑卒中13招
1、控制血压:正常血压在 140/90mmHg 以下,糖尿病患者维持在 130/80mmHg 以下。
2、体育锻炼:每天不少于 30 分钟的运动。
3、控制体重:男性腰臀比小于 0.9,女性小于 0.8。
4、调节血脂:LDL 控制在 2.6mmol/L,合并糖尿病、冠心病、代谢综合征、吸烟者 LDL<2.07mmol/L。
5、戒烟
6、合理饮食:控制摄盐量,每日不超过 6g,减少饱和脂肪酸的摄入。
7、治疗心脏病:控制心脏节律和心率,治疗心脏的原发病。
8、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,减轻抑郁。
9、控制血糖:空腹控制在 6.0 mmol/L 以下,餐后血糖控制在 10.0 mmol/L 以下,糖化血红蛋白 7.0% 以下。
10、限制饮酒:男性每日饮酒小于1瓶啤酒或4两红酒、1两白酒,女性减半。
11、女性避免使用口服避孕药和绝经期后的雌激素替代治疗。
12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口服维生素 B6、维生素 B12 和叶酸。
13、抗栓药物: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抗凝药物华法林,具体选择如下↓
① 45 岁及以上的女性患者,脑出血的风险小、胃肠道耐受好者,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,但其作用非常有限;出于心肌梗死一级预防的目的,男性可以考虑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;但其不能减少缺血性卒中的风险。
②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,如年龄小于 65 岁、没有血管危险因素,可建议服用阿司匹林。
③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,如年龄在 65~75 岁、没有血管危险因素,除非禁忌,建议服用阿司匹林或口服抗凝剂(INR2.0~3.0)。
④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,如年龄大于 75 岁,或者虽不到 75 岁,但有高血压、左心室功能不全、糖尿病等危险因素,建口服抗凝剂(INR2.0~3.0)。
⑤ 房颤患者,如不能接受口服抗凝剂,建议服用阿司匹林。
⑥ 房颤患者,如有机械性人工瓣膜,建议接受长期抗凝。INR 目标值因人工瓣膜类型不同而异,但不能低于 2~3。
⑦ 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超过 50% 的患者,建议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,以降低发生血管事件的风险。
值得一提的是,纳豆激酶作为至今发现的最具溶栓能力的食物酵素,在血管病危险人群广泛应用,具有溶解血栓尤其是陈旧性血栓,降低血压,降低血粘度,改善血液循环,软化和增加血管弹性,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心梗、脑梗、肺栓塞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等功能。它不是药,没有副作用且可长期服用,与抗凝活性物质水蛭素同服,预防血栓效果更好。
(图文来源于网络中财所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)
发布于:福建省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